上伦律师专文》稳定币与美债的联姻

robot
摘要生成中

稳定币是近来最热的加密资产议题,为何稳定币会与美国公债(美债)产生如此大的连结? (前情提要:美国财长贝森特:稳定币将成为国债大买家!已与Tether、Circle洽谈 ) (背景补充:鲍尔8/22全球央行年会放鸽还鹰?高盛预测:今年降息三次、看好短期美债 ) 近期,加密货币社群中浮现一个核心诘问:为何本质上追求「去中心化」的虚拟货币,特别是稳定币,会选择与「高度中心化」的象征——美国公债(美债)深度挂钩?这看似矛盾的组合,实则揭示了加密资产走向成熟、被主流金融体系接纳的必经之路,但这条路的尽头,也可能潜藏着意想不到的风险。 矛盾的表象:去中心化的理想与中心化的桥梁 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核心魅力在于其无需中介、透明且抗审查的特性。然而,任何新兴技术若要普及,都无法完全脱离现有的社会与金融框架。中心化交易所的崛起便是最好的例证,它以牺牲部分去中心化纯粹性的代价,换取了大规模用户的入场券。 同理,当稳定币发行商选择将储备资产配置于美国公债时,这是一种策略性的「架桥」,利用传统金融体系中最受信赖的资产,为稳定币建构了一座通往合法性与大规模采用的桥梁。 监管的必然:追求合法性与「最少可非难性」 从法律与监管的角度来看,稳定币的核心在于「稳定」。过去的脱钩事件为全球监管机构敲响了警钟,此后各国监管框架逐渐成形,其核心要求高度一致:稳定币必须拥有充足、透明且高质量的流动性资产作为储备。 美国公债,正是此类资产的黄金标准,选择它,是稳定币发行商在当前环境下,为了合规而做出的风险最低、最易被接受的选择。 市场的讯号:传统金融的认可与赋能 当稳定币生态系成为美债的大宗买家时,这无疑是传统金融(TradFi)与去中心化金融(DeFi)双向奔赴的里程碑。它代表着传统金融的正式参与,并为加密资产的美元价值提供了传统世界最强有力的背书,间接提升了整个加密市场的稳定性和可信度。 地缘政治的阳谋:国家级战略 从美国政府的视角出发,这套监管设计堪称一场高明的国家级战略布局。它不仅为天文数字的美国国债创造了全新的「刚性需求」,更在不发行CBDC的情况下,巧妙地实现了「数位美元霸权」。同时,它将过去的监管「化外之地」纳入其金融管辖,并确保了美国在全球金融科技创新中的领导地位。这套策略将一个潜在的威胁,转化为巩固其核心国家利益的强力工具。 批判与反思:潜在的风险与理念的妥协 然而,这场看似双赢的联姻,并非没有代价。诚如笔者本人一直抱持的观点,若完全从风险管理与加密货币的初衷审视,过度依赖美债,也埋下了数个深远的隐忧: 重塑「中心化的单点故障」:加密货币的诞生,是为了摆脱对单一中心化机构的依赖。如今,将全球数位美元的价值基石完全押注在单一国家的主权信用上,无异于重建了一个巨大的中心化风险点。美国的财政纪律、国内政治稳定、甚至其地缘政治决策,都将直接冲击全球数亿用户的加密资产安全。 沦为政治武器:当稳定币发行商被纳入美国监管,其资产也成为美国执行其外交政策的工具。抗审查性(Censorship Resistance)是区块链最核心的价值主张之一,但未来,美国政府可能仅凭一纸行政命令,就要求发行商冻结特定国家、实体乃至个人的稳定币资产。这使得稳定币从一个中立的金融工具,沦为其「金融长臂管辖」的延伸。 比特币的创始,是对2008年金融海啸中,由国家信用背书的金融体系失灵的反思。而现在,稳定币却回过头来,将自身的信誉完全建立在当初试图超越的体系之上。为了换取眼前的合法性与市场规模,加密产业是否正在出卖去中心化、抗审查之核心价值? 结论:在务实与风险之间 稳定币的核心目标是革新支付系统。从此一功能性目标出发,选择与美债挂钩,确实是一个高效、务实且符合当下监管需求的捷径。 然而,我们绝不能忽视其背后的巨大风险与理念妥协。稳定币与美债的结合,是加密资产在理想主义与残酷现实之间取得的巧妙平衡,但这同时也是一个脆弱的平衡。它在为产业带来合法性的同时,也为其戴上了沉重的镣铐。这究竟会不会成为侵蚀加密或币去中心化这样核心价值的特洛伊木马?这值得所有参与者深思。 相关报导 诺贝尔经济奖6名得主「抵制川普」:大美丽法案冲击低收入户、国债改革养肥富人必崩盘 BTC政策研究所提「比特币增强国债 BitBonds」:10%资金买BTC,一年为美国节省700亿美元利息 〈上伦律师专文》稳定币与美债的联姻〉这篇文章最早发布于动区BlockTempo《动区动趋-最具影响力的区块链新闻媒体》。

DEFI-5.48%
BTC-0.58%
查看原文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