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走弱,聯準會難辭其咎!但為何依然沒有法幣能取而代之?

近期美元指數(DXY)走弱,引發市場再度熱議「美元霸權終結論」。然而,根據 Mises Institute 與多位經濟觀察家的分析,這些「美元已死」的說法被嚴重誇大,因為一個關鍵問題始終沒有答案:美元的替代方案是什麼?

美元疲軟,聯準會政策是推手之一

美元指數走勢:8 月 26 日暫報 98.44,雖低於拜登執政期間平均 100.0,但仍高於歐巴馬時期的 93.15。

原因分析:

聯準會維持高利率,導致國際投資者購買美債的避險成本上升。

歐洲利率下降,使得儘管歐洲經濟疲弱,歐元資產反而更具吸引力。

聯準會藉由維持高利率,刻意壓低美元以應對通膨風險。

為何沒有其他法幣能取代美元?

1. 歐元:債務壓力與政策分裂

2025 年巨額軍事與公共支出計畫,將使德國債務達 GDP 的 350%,西班牙達 500%。

缺乏統一財政政策,且數位歐元計畫可能加強央行監控。

2. 人民幣:資本管制與法律風險

全球交易佔比僅 4.5%。

嚴格的資本管制、匯率操縱與國家干預,讓投資者信心受限。

中國政府無意消除這些障礙,因此也無意成為全球儲備貨幣。

3. 其他新興市場貨幣(巴西、俄羅斯、印度、南非)

面臨類似資本管制與制度透明度不足的問題。

黃金與比特幣:價值儲存可行,取代美元不可行

黃金:有形性與歷史信任度高,但流動性不足,無法支撐全球貿易與結算。

比特幣:固定供應、去中心化,適合作為對沖工具,但波動性與供應量限制,使其難以承擔全球儲備貨幣職能。

美元霸權的三大護城河

1. 深度與流動性

美國擁有全球最大、最透明的資本市場,美債仍是各國央行的首選儲備資產。

全球近 90% 的外匯交易涉及美元。

2. 法律與制度信任

透明的法律體系、強大的產權保護與獨立機構,增強了美元的全球信譽。

3. 全球貿易與網路效應

全球出口結算中 54% 使用美元,遠高於歐元(30%)與人民幣(4%)。

大宗商品市場高度美元化,SWIFT 支付中美元佔比超過 48%。

真正的威脅來自美國自身

美元地位的最大風險並非來自外部競爭,而是美國內部的財政赤字、貿易赤字與政治失序。

然而,除非出現能同時匹敵美元在深度、信任、流動性與法律穩健性上的貨幣,美元的世界儲備貨幣地位仍將穩固。

结語

美元近期走弱,聯準會政策確實是推手之一,但這並不意味著美元霸權的終結。事實上,美元最大的優勢在於——沒有其他法幣能取而代之。

在法定貨幣的世界裡,勝負不在於誰最強,而在於誰最不弱。只要其他貨幣的財政、法律與市場結構問題依舊存在,美元的主導地位就將持續。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