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約明牌陷阱:那些持倉量>市值的幣種如何成爲市場的“火藥桶”?

“持倉量OI大於市值MC”是一個極其強烈的投機信號。它表明一個資產的價格發現機制已經從現貨市場轉移到了衍生品市場,形成了一個由槓杆驅動的、脆弱的、自我參照的系統。這種環境與基本面脫鉤,並且內在地傾向於發生劇烈的軋空和連鎖清算事件。

隨着市場流動性回歸,這一類型的“妖幣”將會越來越多,本文希望通過解讀這一信號來勸退各位“不明所以”,“蠢蠢欲動”的交易員們。

一、市場活動與價值的基礎指標

在分析加密衍生品市場中出現的極端現象之前,必須首先對衡量市場活動和資產價值的核心指標建立一個精確、技術性的理解。本節旨在深入剖析兩個關鍵指標——持倉量(OI)和流通市值(MC)。

1.1 解構持倉量(OI):市場博弈的衡量標準

持倉量(OI)的核心定義是指在特定時間點,市場上所有尚未結算、平倉或行權的衍生品合約(期貨)的總數。它是一個累計指標,反映了在每個交易日結束時,市場參與者所持有的活躍頭寸總量。

持倉量是衡量資金流入或流出市場的有效指標。持倉量的增加,意味着有新的資金進入市場,這通常被視爲對當前趨勢的確認和加強。相反,持倉量的減少則表明資金正在流出市場(即頭寸正在被平倉或清算),這預示着當前趨勢可能正在減弱或即將反轉。這種特性使持倉量成爲評估市場信心的優越指標。

我們可以將持倉量比作市場的“勢能”,而交易量則是“動能”。高持倉量代表了大量槓杆頭寸的積累(儲存的勢能)。當這些勢能被釋放時——通常表現爲趨勢延續或大規模清算事件——便會伴隨着高交易量(動能的釋放)。

勢能(OI)的積累量決定了最終動能釋放(高交易量下的劇烈價格波動)的規模。說人話就是OI越高,蓄力越重,最終發動的”動感光波“越劇烈。

1.2 定義流通市值:現貨市場價值的快照

流通市值是衡量一個加密貨幣總價值的核心指標,其計算方式爲該加密貨幣的流通供應量乘以單枚代幣的當前市場價格。

區分三種不同的供應量概念,這對理解市值至關重要:

  • 流通供應量 (Circulating Supply/MC): 指公衆可接觸且能在市場上自由交易的代幣數量。這是本文指代的有效市值的指標。
  • 總供應量 (Total Supply): 指流通供應量加上被鎖定、預留或尚未發行的代幣數量,再減去已通過可驗證方式銷毀的代幣。
  • 最大供應量 (Max Supply): 指該加密貨幣生命週期內可能存在的最大代幣數量(例如,比特幣的最大供應量爲2100萬枚)。

二、異常現象解析:當持倉量OI>市值MC

當一個資產的衍生品持倉量超過其流通市值時,市場便進入異常狀態。這就是小馬拉大車,用一個10m的市場規模來控制另一個100m的市場博弈結果 —— 就像泡沫,絢爛璀璨,卻又敏感脆弱。

2.1 失衡的機制:衍生品如何超越標的資產

這種失衡現象的核心驅動力是槓杆(市場也有“鯨魚”用1x槓杆真金白銀,但這個是少數,本文不討論)。在衍生品市場,交易者可以用少量資本控制遠超其本金的名義頭寸。例如,一個交易者僅用$1,000的保證金,通過100倍槓杆,就可以控制價值$100,000的頭寸。

由於槓杆的存在,即使所有交易者存入的總保證金僅是資產市值的一小部分,持倉量的名義價值也可以輕易地超過資產的流通市值。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代幣的流通市值爲$100m,但交易者們使用平均20倍的槓杆,僅用$10m的保證金就開立了價值$200m的合約頭寸,那麼其名義持倉量將是市值的兩倍。(現實中,沒這麼容易建立這種倉位)

2.2 解讀信號:投機泡沫、脆弱結構與衍生品主導

持倉量超過市值的信號,或者在短時間內積累龐大的持倉量是市場由投機而非基本面投資主導的最強烈跡象之一。它表明,用於押注資產價格方向的“虛擬資本”,已超過了持有該資產本身的實際資本。這種情況通常被描述爲“投機泡沫”或“市場過熱”。

一個高的“持倉量與市值比率”揭示了一種極其脆弱的市場結構,對波動性高度敏感。在這種結構下,現貨價格的微小變動就可能在規模龐大的衍生品市場中引發不成比例的清算浪潮,從而形成一個自我強化的負反饋循環。在正常市場中,價格反映基本面。

然而在這種異常狀態下,市場的內部結構——即槓杆頭寸的分布和規模——本身成爲了驅動價格的“基本面”。市場不再主要對外部新聞做出反應,而是對其自身潛在的強制清算風險做出反應。

此時,衍生品市場不再僅僅是現貨頭寸的對沖工具,反而成爲現貨價格的主導驅動力,形成了“尾巴搖狗”的局面。套利者和做市商爲了對沖其在龐大衍生品市場中的風險敞口,必須在現貨市場進行買賣操作,從而將衍生品市場的情緒直接傳導至現貨價格。

2.3 持倉量與市值比率:衡量系統性槓杆的新指標

爲了量化這一現象,我們定義“持倉量與市值比率”爲:總持倉量 / 流通市值

舉個例子,BCH幣的持倉量是10m,流動市值是100m,那麼比例就是0.1 (10/100)

該比率的解讀如下:

  • 比率 < 0.1: 正常、健康的市場。衍生品可能主要用於對沖。
  • 比率 0.1 - 0.5: 投機活動增加。衍生品成爲價格的重要影響因素。
  • 比率 > 0.5: 高度投機。市場結構變得脆弱。
  • 比率 > 1.0: 極端投機和槓杆。市場處於極不穩定的狀態,極易發生軋空和連鎖清算事件。這正是本文所討論的異常信號。

對任何資產而言,持續追蹤此比率的變化至關重要。比率的快速攀升是槓杆正在積累、波動性即將到來的明確警示信號。這種異常現象標志着資產的交易價格已與其基本價值完全脫鉤,價格變成了槓杆機制的函數。

這種情況在流通量低且具有強大敘事背景、KOL喊單、媒體大篇幅報道的資產中尤爲常見,例如這個版本的許多新幣。初始低流通量使得現貨市場更容易被操縱,而強大的敘事則吸引了巨大的投機興趣湧入衍生品市場,爲該比率超過1創造了完美的風暴條件。

三、泡沫終將破碎:波動、軋空與連鎖清算

當OI > MC時,就是在一個密封的房間裏充滿煤氣,只需一絲火苗來成就無名花火 —— 而這個房間的名字叫“軋空”。

3.1 火上澆油:極端持倉量如何爲軋空創造條件

高持倉量意味着大量槓杆化的多頭/空頭頭寸密集地分布在某些價格附近。這些頭寸中的每一個都帶有一個清算價格。這些頭寸的總和,構成了一個巨大的潛在強制市價單(買入或賣出)池,一旦價格朝不利方向移動,這些訂單就會被連環觸發。

基本原理:多頭頭寸從價格漲中獲利,而空頭頭寸從價格下跌中獲利。平掉多頭頭寸需要賣出;平掉空頭頭寸則需要買入。這是理解軋空機制的基礎。

3.2 多頭軋空(Long Squeeze)的剖析

多頭軋空是指一次突發、急劇的價格下跌,迫使持有槓杆多頭頭寸的交易者賣出其頭寸以限制損失。

其機制如下:

  1. 初始下跌: 一個催化劑(如負面消息或大額現貨拋售)引發價格初步下跌。
  2. 清算觸發: 價格觸及第一批高槓杆多頭頭寸的清算價位。
  3. 強制賣出: 交易所的清算引擎自動在市場上強制賣出這些頭寸的抵押品,對價格造成進一步的下行壓力。
  4. 連鎖效應: 新一輪的拋售將價格推得更低,從而觸發下一批槓杆較低的多頭頭寸的清算。這形成了一種多米諾骨牌效應,即“連鎖清算”。

3.3 空頭軋空(Short Squeeze)的剖析

空頭軋空是指一次突發、急劇的價格漲,迫使空頭交易者買回資產以回補其頭寸。

其機制如下:

  1. 初始漲: 一個催化劑(如正面消息或協同買盤)引發價格初步漲。
  2. 回補壓力: 空頭交易者開始出現虧損。一部分人會主動買回資產(“空頭回補”)以控制損失。
  3. 清算觸發: 價格觸及高槓杆空頭頭寸的清算價位。
  4. 強制買入: 交易所的清算引擎在市場上強制買入資產以平掉這些空頭頭寸,產生巨大的上行壓力。這種強制買盤將價格推得更高,從而“軋出”更多的空頭,形成一個強有力的、自我強化的漲循環。

3.4 多米諾效應:連鎖清算的惡性循環

連鎖清算是高槓杆市場中波動性被放大的主要機制。它們是加密貨幣圖表上常見的“天地針”現象的罪魁禍首——價格在短時間內朝一個方向劇烈運動,在清算耗盡後又迅速反轉。高持倉量爲軋空提供了燃料,而市場的淨頭寸方向(可通過多空比等指標衡量)則決定了脆弱性的方向。一個持倉量巨大且多空比嚴重偏向多頭的市場,一旦價格下跌,就如同一個等待被引爆的火藥桶,極易發生多頭軋空。

在持倉量超過市值的市場中,“流動性”的概念發生了反轉。通常情況下,流動性可以抑制波動。但在這裏,由等待被觸發的強制市價單構成的“清算流動性”反而創造了波動。

這些清算水平位如同磁鐵一樣吸引着價格,因爲大型交易者(“巨鯨”)可能會故意將價格推向這些區域,以觸發連鎖清算並吸納由此產生的瞬時流動性。這種捕食性的市場動態,使得價格行爲偏離了隨機遊走的常態。

四、結構性泡沫淪爲軋空花火的先例

4.1 YFI異常現象:深入剖析

Yearn.finance前所未有的市場結構

(YFI) 是一個DeFi收益聚合器,以其極低的代幣供應量(約3.7萬枚)而聞名。在2021年的“DeFi之夏”期間,其價格飆升至超過90,000美元。

在市場高峯期,YFI永續合約的持倉量據報道達到了其流通市值的數倍(例如,在不同時期,持倉量約5億美元,而市值僅爲2-3億美元)。這一現象的背後,是其極低的流通量使其現貨價格易於被影響,同時其作爲DeFi藍籌資產的地位吸引了巨大的衍生品投機交易量。

這種結構導致了極端的波動性以及多次劇烈的多頭和空頭軋空。對YFI的“持倉量與市值比率”進行回溯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它如何成爲預示即將到來的波動和最終價格崩盤的明確警告。

YFI的低供應量導致了一個規模小、易受影響的現貨市場被一個龐大的投機性衍生品市場所壓倒——即“持倉量與市值比率”超過1,隨之而來的就是劇烈波動。

4.2 Memes狂熱:PEPE和Doge的持倉量動態

Memes的價值幾乎完全來源於社交媒體的熱度和社區情緒,基本沒有內在效用。

  • PEPE: 2023年,PEPE價格經歷了一輪驚人的漲。與此同時,其持倉量也創下歷史新高。有報道指出,其持倉量一度超過10億美元,與其市值相當,這意味着“持倉量與市值比率”接近甚至超過了1。持倉量的激增被明確地與新資金入場以助推漲勢聯繫在一起,並導致了大規模的空頭清算(在24小時內達到1100萬美元)。
  • Doge: 在其2021年的著名漲勢中,DOGE的持倉量隨着價格見頂而飆升至接近歷史記錄。近期的市場活動中,其持倉量再次突破30億美元大關,分析師將此槓杆押注的湧入視爲投機信心重燃和潛在大幅價格波動的信號。

上述的案例揭示了加密領域投機泡沫的完整生命週期。

階段一: 強敘事出現。(有些人認爲敘事是後人尋找的漲理由)

階段二: 現貨價格開始漲。

階段三: 投機者湧入衍生品市場,導致持倉量急劇膨脹,最終超過市值,這是泡沫最嚴重的階段。

階段四: 某個催化劑引發平倉潮,導致劇烈的軋空和連鎖清算。

階段五: 隨着槓杆被清除出系統,持倉量崩潰。

通過追蹤“持倉量與市值比率”,交易者可以識別資產正處於哪個階段,並相應地調整策略。

五、結束語

參與還是規避?風險評估框架

規避(審慎之道): 對於大多數投資者,尤其是那些缺乏高級分析工具或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投資者而言,持倉量超過市值的信號是一個明確的警示,應遠離該市場。此時的波動性極高,價格行爲已與基本面脫節,使得傳統分析方法失效。

參與(專業之道): 只有那些深刻理解衍生品機制、能夠接觸實時數據工具並採用嚴格風險管理的資深交易者,才應考慮參與。其目標不是“投資”,而是交易由市場結構性失衡所創造出的波動性,是一個典型的pvp市場。分析必須轉向博弈論的視角:“市場的大多數人頭寸在哪裏?他們的最大痛點在何處?”

知其然,其知其所以然。

願我們始終懷揣着一顆敬畏市場之心。

注:因爲篇幅關係,本文就不對如何參與/利用展開討論。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評論區討論一下。討論熱淚的話,單開一期來討論。

附錄:風險管理清單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